第 2 章(2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【畅读更新加载慢,有广告,章节不完整,请退出畅读后阅读!】

;   不过,他自己也兴奋起来了。

    按照神迹上玄女所言,真有神仙的话,往后,他日后定要好好利于始皇外派他时的东西。

    那童男童女,金银珠宝,不知可否得神仙青睐。

    听完赵高的话,始皇久久不言,眉宇间的怒气稍微平息了一点。

    “赵卿其言,甚得朕心。”

    赵高嘴角上扬:“陛下谬赞!”

    “长生之事,朕自会询国师之意。”良久,始皇道,“召扶苏来此,朕要与他同观神迹。”

    他心中还是放不下大秦早亡之事,若大秦真走向覆灭那一步,表示他的长生根本没有实现。

    甚至,他接班人也没能接管好他的王朝。

    扶苏崇尚儒学,受此熏陶,养出了一副瞻前顾后,满口仁义道德的儒雅之样。

    人人称他作公子,喜与他接触,爱他温和良善。

    可是,在始皇帝眼中,这模样成何体统。

    帝王本该运筹帷幄,纵横驰骋,唯我独尊。

    扶苏他……完全相反,这温顺姿态哪是个未来帝王的样子?

    如今玄女之言,使得他更看不惯温文尔雅的扶苏了,他要扶苏来,睁大眼睛,好好看看这后世之事![1]

    -

    大唐:

    知道自己没有赐法号,取经文牒,通行宝印,紫金钵盂的李世民,眼神颇耐人寻味。

    这天幕所展现的根本就是杜撰的。

    贞观之治,民风开放,其中不乏胆大之人杜撰故事,民间话本传播甚广。

    只是他没想到,这些人大胆到编纂他的故事了。

    他是个开明的帝王,这些鸡皮蒜末之事,不值得他操心,他看向袁天罡的方向。

    “国师,你刚刚说‘应梦贤臣’,朕已命人快马加鞭寻朕梦中出现的贤臣,薛仁贵此人很快就会被寻到。”

    他顿了一下,又道,“可是……这神迹出现了我大唐之人,这是为何,可是暗示朕,还有贤才被埋没,待朕招揽?”

    李世民是个惜才之人,贞观之治,大兴科举,便是怕埋没了有才之士,这是大唐的损失。

    袁天罡的拂尘已经从手上拿了下来,这次,他算了一卦,道:“陛下既已从神迹上看了此人,可觉得他的装扮眼熟?”

    李世民:“朕知这是僧人装扮,只是朕未未见过此人。”

    袁天罡说:“玄女言,此人住于金山寺内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愣住:“金山寺的僧人……是朕疏忽了,朕这就派人宣他。”

    他不介意真的上演一出“御弟哥哥”,以及依依惜别,只要唐玄奘是个人才。

    袁天罡制止了他:“陛下,时机已过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不解:“国师何出此言?”

    袁天罡解释道:“玄奘法师已偷渡向西行,如今已到西域一带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:“偷渡?无朕的旨意,他能走多远,且不说这一路艰辛万阻,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僧人如何能坚持住?”

    “这就是玄奘法师高于常人之处了。”袁天罡说,“玄奘法师是佛家得道高僧,想到处传播佛学,再学层次更高的佛学,他这番偷渡,只是向佛的第一步罢了,此番,亦有陛下之因。”

    “因为朕?”李世民疑惑道,“还请国师解答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曾言‘己所好者,惟在尧舜之道,周孔之教’,可不久之后,陛下又言‘先道后佛’,若是陛下知道玄奘法师想去的地方是天竺,陛下还会让去么?”2

    李世民:“朕……”

    朕错了。

    不怪唐玄奘选择偷渡,他对佛家的态度本就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,在政治需要和思想信仰发生矛盾时,对佛教的政策往往不一样。

    但是,每一时刻的政策,都是大势所趋。

    “陛下不用派人去寻,臣已算过,陛下与玄奘法师缘分在后,那时,法师已得点化,陛下再宣他即可。”袁天罡最后说,还不让他过于内疚。

    李世民点了点头:“就按国师说的办吧。”

    玄奘的归处已经解决,袁天罡也放心了,道:“神迹出现不无道理,陛下一心寻治国良策,可于神迹中窥寻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俩人的话被后面的魏征一字不落听完了。

    他本是个急性子,听到有人愿意为了信仰做出“偷渡”这样的事情来,心中是无比佩服的,当即就饮一大白,以表敬意。

    杜如晦说:“臣见过那玄奘法师,那时他才六岁,却已聪明伶俐,呈现出超于常人的智慧,此番去天竺,也是他的造化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只道罢了罢了,人已去,只待归来,他会接见的。

    如今看来,玄女莫不是以此神迹提醒他“朝令夕改”之举。

    -

    明朝:

    朱元璋望着天幕上的唐僧,道:“玄奘法师西去天竺一事,民间衍生出很多话本,如今竟被这神迹惟妙惟肖演示出来了,当真是百年难得一遇。”

    刘伯温下了颗棋,抚须道:“皇上感慨的不是神迹的惟妙惟肖吧,而是对唐皇派玄奘法师西去天竺取经,传播文化,国与国之间的交流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拿棋的手顿住。

    国师懂他。

    他是皇帝,站在皇帝的角度,对高僧宣扬文化这样的事,自然是万分赞同的。

    万国来朝,那该会是怎样的盛景。

    经济文化发展,能否再现一遍开元盛世之景?

    这个国家,能否在他的手中屹立于世界之巅。

    刘伯温微微一笑:“陛下,玄奘法师之事,玄女言明,此乃书中所写,真实的历史,由老臣向你道来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说:“国师请将。”

    “玄奘法师的出行并未得到唐太宗支持,只是他带回了更高层次的佛法,归来后声名大噪,唐太宗召见了他,此后玄奘法师得以宣扬佛学,专心致志译书扬典,使得佛学广泛传播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感慨良久。

    “唐太宗有此不畏艰难险阻的贤臣,朕……朕也想要,以及……朕是否改一下国策?”

    明朝对外政策乃海禁与朝贡并行,厚来薄往3,如今,他需好好反思了。

    他不知道的是,今日这小小的思考,成为了后来的皇帝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动力之一。

    往后经济繁荣,国力强盛,朱棣派郑和外出,加强对海外的联系,扩大政治影响,宣扬国威,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4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