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7章 地理历史农业5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【畅读更新加载慢,有广告,章节不完整,请退出畅读后阅读!】

    刘氏帝王齐刷刷地竖起耳朵听讲,谁知天幕没提大汉而是说起现代:

    【我们现在是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,即:有广袤的大陆空间,又有临海边缘,兼具陆海之利的国度。

    历史长河中类似陆海复合型国家有哈布斯堡帝国、德国、法国,这些国家崛起却无法长期保持的原因是:

    周边的陆权强国与海权强国,遣军从陆海两侧对其进行夹击。

    德国三次崛起,三次被英美《看到此内容,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,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》,粮食秋熟期提前了30天。

    而橘树结果只是在持续冷天气中,短暂回暖次年气温有一路往下奔去。

    到安史之乱爆发时,蜀中初霜竟提前54天,可见当时气候相当寒冷】

    李隆基咬牙:他不信,他不信天象在他在位期间有变?

    如果真有变岂不说明上帝不满他为君?

    是的,在无数人看来,即便天目再怎么划分温带、热带、亚带,在他们眼中就是昊天上帝怒罚人间结果。

    否则怎么解释气候有变天下就开始动乱?

    什么科技、气流,他们不听!

    太过强烈的反对想法,让房进又看到一条弹幕: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唐朝变暖?

    房进摸了摸头,他遇上扛精了?

    想了想还是好生解释:【唐朝气温温暖的证据很多,如梅树的种植区域。

    众所周知梅树主要生长在温带,在年均温15℃-23℃中长得最好,现在梅树大多栽培在南方,现在种植北方的是培育出的抗寒品种】

    【从李百药、张九龄、唐太宗等人的诗句中可看出,长安宫苑种有梅树,什么‘梅香欲待歌前落,兰气发过酒上春’等等,皆能作为物候证据。

    简单讲:长安栽种梅花,说明长安一带年均温度在15°以上,怎么不算暖期?】

    李世民李百药张九龄等人:原来我等的诗句还有这用处?

    不过朕/我做过这诗?

    刚刚写下‘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诗’的卢藏:天幕说的梅香诗句怎么跟他写的一模一样?

    不对,你们后人抽丝剥茧太过吧?

    从朝廷政令推农耕时节,又从诗句推大唐气候?

    他想得没错,大唐变暖证据之一,中叶前的唐诗咏寒者甚少,中叶后唐诗中咏雪者渐多,因此唐诗也是气候变迁佐证之一。

    【到北宋时期苏轼在‘杏’诗中写道:‘关中幸无梅,赖汝充鼎和,’表明梅树种植已从关中开始转移。

    转移到哪?

    开封!】

    【宋朝气候偏干,但是...】

    赵匡胤赵光义赵?等宋帝齐齐一振:来了!

    听到后人语气不明,宋朝君民心瞬间提起:他们宋朝怎么了?

    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,请退出阅读模式,或者刷新页面试试。

    南漳提醒您:本章未完,点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 域,不仅让我们有了自古以来之说,也让我们对外宣传有了历史凭据。

    同时也因对外扩张,打通东亚半封闭的地理环境,让汉通过西域与欧亚有了交流通道。

    对文明、对国家而言,对外信息交流很重要,东方文明在华夏,西方文明在西欧,无丝绸之路的延伸华,夏只能孤独地自我发展。

    被迫自我发展的文明是谁?

    印第安人!

    无论他们历史再悠久,文明再灿烂,没

    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,请退出阅读模式,或者刷新页面试试。

    南漳提醒您:本章未完,点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