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4章 查无此人刘仁愿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【畅读更新加载慢,有广告,章节不完整,请退出畅读后阅读!】

    大唐天子想要组建船队出海,对此甘露殿内无人反对。



    “即使后世有育种选种之法,有那科学肥料,有那新耕种之技……”



    杜如晦顿了顿组织语言道:



    “但即使这些全无,这玉米亩产已足有稻麦一倍还有余。”



    对一个重农的帝国来说,单单这一点诱惑力就已经非凡。



    而且认真算来,如今有罐头有地图,五牙楼船即使是后世也颇多盛赞,能确保战力无虞,再加上沿岸小心航行,风险应当是不大的,唯一问题就是往返可能要以年作单位了。



    但……募敢之士便是!



    李世民便也不再犹豫,当场决定:



    今天诸般事毕之后,拉着刘仁轨谈谈心,便将其派入海师,顺带评估一下能否出海。



    可行便组建远航船队,去探索西方,寻《几何原本》,收拢异族人才,宣扬大唐威名,打探美洲的消息。



    若是返回的快,说不定在经过印度时候还能捎上玄奘大师一行呢。



    打定主意之后,李世民回看了一下马尔萨斯陷阱这个词儿,他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。



    身为皇帝,治理兼并是影响到皇家切身利益的,因此李世民对这陷阱叙述堪称感同身受,而且也愈发明白。



    太平世道愈久,兼并只会愈发严重。



    后辈此前说封建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,李世民深以为然。



    魏晋南北朝时的王家谢家司马家都是犹在眼前的例子。



    损天下而肥己家,是对这些大姓最为恰当的描述。



    他们就如同一群只知道吃的肥彘一般,先是吃掉了乡里,然后再吃掉州郡,吃得国家衰弱,最终自身难保。



    但李世民同样也清楚,治学再兴盛也不可能人人为圣人,后世所说的吃人还是无法避免。



    既然这样,将他们放出去吃外人,总好过吃大唐百姓吧?



    不过这些的前提还是要看开海结果如何。



    【白江口之战除了史册的寥寥二十字之外,另外一个与此有关的东西是《唐刘仁愿纪功碑》。



    而这个碑说起来也颇多坎坷,因为刘仁愿本人的最终结局是流放云南,此后史册中就再没出现过他的名字了。



    不过顺着这个纪功碑的赞文捋一捋,倒是能够做出另一个猜测:



    唐失朝鲜半岛,很大可能还是和刘仁愿的被流放有关。



    白江口之战后,一方面是唐朝本身力量捉襟见肘,一方面也是为了安抚百济以示诚意。



    因此熊津都督府的官员基本都是百济人,此时已经出现了一点羁縻化的苗头了。



    而关于熊津都督府的最高长官选属,事情就相当微妙。



    刘仁轨功勋卓著,因此百济第二次被灭之后,刘仁轨驻守当地,刘仁愿班师回朝。



    664年,刘仁愿领高宗之命,返回熊津接替刘仁轨任职熊津都督,这本来是挺正常的轮换,但两个老战友最后闹到了高宗面前。



    因为刘仁愿拿着高宗的命令坚持要换,刘仁轨认为朝鲜半岛问题还很多,比如还没完全安抚的百济,以及野心昭昭的新罗,换防并不是一个好选择。



    两人的意见都没错,于是闹到了高宗面前,按理来说这种事儿就是选一个拿定主意就行了,但高宗展示了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