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八章 海外能谈存古事,礼失而求诸野(2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【畅读更新加载慢,有广告,章节不完整,请退出畅读后阅读!】

  “东方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不是轻松、解脱,更不是去什么美好的天堂了。”



    “对生者来说,死亡代表的是慎重悼念,是沉重的,而对逝者来说,死亡是另一场新生,是新的轮回开始。”



    “而新生、轮回这个概念,在西方宗教中却是没有的。”



    “基督不讲新生,不图来世,只讲救赎,等待所谓的末日审判。”



    “西方人认为死亡是投入上帝的怀抱,是进入天堂享受幸福生活,是一种救赎,上帝的归上帝,凯撒的归凯撒。”



    “所以西方人的葬礼上,你甚至可以看到家属们轻松的聊着死者生前的故事,不乏一些幽默的调侃、嘲笑。”



    “这在东方儒家文化下的葬礼上,根本不可能看到,这种行为是对死者的不敬,也是对死亡的不敬。”



    “因为在儒家观念中,死亡是生命的延续,是另一种新生的开启。”



    “儒家讲究慎终追远,也就是慎重地办理亲人的丧事,虔诚地祭祀先贤。”



    “东方观念下的死亡,是肉体虽然死亡,灵魂却永远不灭,死去的人在用另一种身份,保佑着活着的亲人们。”



    “所以对待死者要像生前一样重视和敬重,要时常祭奠和供拜。”



    “这就是所谓的死者为大了。”



    “剧本将这种独属于东方文化的生死观阐述的很好!很多情节都让人非常感动!”



    张国榕总结的十分到位,吴渊惊讶的点点头。



    不愧是天赋型演员啊,这审剧本的能力确实极高。



    《入殓师》这部电影,其实就是一部借用“入殓师”的视角,来讲述东方人的生死观念,以及丧葬文化的故事。



    故事本身通俗易懂,有笑点有煽情,借助一个个死者的故事,表现不同家庭关系中的亲情。



    故事的核心看似通篇在说不同的死,但其实更是提醒生者,不惧死,才能更好地生。



    这也是儒家观念中对待死亡最重要的一部分,也就是:逝者如斯,生者已矣。



    死亡不可怕,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,活着的人只需要怀揣着对死亡的敬意,好好的享受活着的过程就行。



    其实吴渊版的剧本,除了将故事背景,葬礼形式改成了纯中式外,其他地方和《入殓师》原片几乎差不多的。



    然后这就成了一部很地道的,充满华夏文化韵味的电影。



    这就是可悲的地方!



    原版《入殓师》的故事核心全是儒家的内涵文化,是华夏古典文化的一部分,但是无数华夏人看过之后,却反倒觉得新奇可敬。



    这就叫“海外能谈存古事,礼失而求诸野。”



    华夏自己的文化观念,反而要从外国的电影里去了解学习...



    而且学完后还要夸人家厉害...



    这本来就是我们自己文化中的一部分啊...



    东方文化下的生死观念,我们华夏人自己也可以拍啊!



    所以吴渊想要自己拍这部《入殓师》,不让小日子专美于前了!



    当然,更重要的原因是,这部电影想要演好,男主角必须要融入“入殓师”这个职业,去认认真真体验生活的。



    张国榕要拍的话,他必须停下手头的所有工作,去内地的一些殡仪馆,以实习入殓师的身份,深入的体验一下这份工作,至少体验两个月!



    说是体验生活,其实就是在给他减少负担,将他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来,有一个喘息的空闲。



    之后的拍摄吴渊也肯定不会让他轧戏,他得老老实实待在剧组。



    这样前后加起来半年时间,完全算得上是给张国榕放个假调理身体了。



    是的,对张国榕而言,半年只有一部电影拍摄的工作,已经是在放假了。



    前提是,他愿意做出这样的牺牲。



    “张生,这部剧本不错吧?”吴渊笑眯眯的看着张国榕,不徐不缓的说道:“这个男主角就是为你准备的。”



    “但是你想要演好这部电影的话,必须将未来的半年时间都交给我。”



    “不许去开演唱会,也不许出新专辑,接其他的电影通告,整个半年就只需要你做一件事,拍好这部《入殓师》。”



    “我能给你的承诺就是,如果你认真跟组半年,我相信我们拍出来的成片,是能为你带来一尊戛纳影帝的。”



    “你在歌坛已经做到了顶点,能够拿到的大奖都拿到了。”



    “而在影坛,你却还缺一尊足够重量级的最佳男主角奖杯。”



    “我听说你想要转型做导演,不想再如此频繁做幕前工作了。”



    “那在这之前,我觉得用一座戛纳影帝奖杯作为演员事业的谢幕,才是最完美的告别仪式。”



    “你觉得呢?”



    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