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八十八章 兵马欲行(2/2)
【畅读更新加载慢,有广告,章节不完整,请退出畅读后阅读!】
看了一眼左右面色沉重的佐僚,刘裕心知自己绝不能在他们面前表露出心灰意冷的意思,人心散了,队伍也就散了。刘裕振声道:「正值春季,农耕之时,杨安玄此时兴兵,有违天时;愚对江陵了如指掌,更从刘毅、司马休之手中数夺江陵城,尽知地利。雍军兴无义之师来伐王师,已失人和。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,此战必胜。」
「季友,第二道命令写给湘州刺史张邵,命他即刻派遣五千郡兵从临湘(今长沙市)支援江安城,同时征役运送粮草、辎重到江安囤积。」
张邵三兄弟,老大张裕,会稽太守、平北将军,因海战失利关在廷尉狱中;老二张邵,当年刘毅风光之时召文士前往历阳游玩,张邵不往,称刘裕乃命世人杰,刘穆之闻之推荐给刘裕,深得刘裕信重,任湘州刺史;老三张?,是司马德文做琅琊王时的郎中令,现为谒者仆射。
张裕兵败,张邵主动写信给刘裕,主动请求辞官,恳请宋公饶兄长张裕一命,刘裕得信温言抚慰,将张裕关押在廷尉牢中并未处置,对刘邵依旧信任。
江安是荆州的南大门,司马楚之占领夷道城,完全有可能从陆路通过?亭(与今位置不同,有专家考证?亭位置在长江以南,清江南岸马鞍山东麓)攻打江安。
江安若失,江陵便三面被围,不仅湘州的援军无法到达,前往江陵的长江水路也会被阻断。
刘裕为防荆州势力过大,割十郡重设湘州,以张邵为刺史。张邵到任后下令修筑长围和堤堰,数年时间得数千顷良田,积粮超二百万石。
湘州境内丹、淅水一带蛮族作乱,张邵以粮相诱,斩杀蛮族头人,将蛮族村落迁入衡阳、长沙郡内屯田,从中征召将士六千余人。
在张邵的治理下湘州兵精粮足,以此为基,刘裕与杨安玄争战的底气足了几分。
紧接着,刘裕下达第三道命令,「致信道济,让他适时对江州发动攻击;命世之(刘钟)率水师回返鱼复城,囤兵于夷陵,伺机夺回夷道城,增援江陵。」
夷陵位于夷道城的上游,是宜都郡的治所,顺江而下二百里便是夷道城。当年刘备因关羽之死伐吴,所谓七百里联营(其实五十余处营寨,约五万余人)就驻扎在夷陵至夷道段的长江南岸,被陆逊一把火烧光,致使蜀汉国力大损。
司马楚之兵出枝江,夺取夷道,并在夷道北岸设营,封锁夷道段长江水路。然而,上游的夷陵、秭归、鱼复城仍控制在宋军手中,可以说司马楚之所率的雍军身处重围,最好的办法是倚城而守等待援军。
西面安排妥当,还有北面的彭城和东莞,众人都以为只需严加防御,谨防雍军趁虚攻打便可。
接着刘裕下令征调沈林子(辅国将军)、刘康祖(扬威将军、故江夏太守刘虔之之子)、朱牧(龙骧将军)、萧斌(鹰扬将军)等一批猛将良臣先行前往夏口王仲德军中效命;又命镇守下邳的檀韶领五千兵马
前往建康,届时与京口大军汇合一同前往江陵。
自打刘穆之死后,谢晦感觉压在头顶的石头移开,心情舒畅,如鱼得水,即便是在商议军事也妙语连珠,「主公盖世雄才,豁达宏远,有汉高、光武之风,戎旗所指,安玄小儿必然束首就擒。」
谢晦眉飞入鬓,目如朗星;高冠广袖,衣饰华美,在刘裕面前侃侃而谈,深得其爱赏。当年谢混未死之时,曾带着谢晦一同拜见刘裕,刘裕惊叹道:「一时顿有两玉人耳。」
听到谢晦的趋奉,刘裕沉重的心情开朗了许多,道:「此次再战江陵,定要一鼓作气击溃杨安玄,乘得胜之势攻占襄阳,底定中南,诸公勉之。」
侍中傅亮道:「军情司禀报,杨安玄在北雍州尽收姚秦兵马,得轻骑近五万,要提防杨安玄自长安调兵南下。」
临淮太守、宁朔将军羊穆之(由彭城内史转任)道:「主公何不派人前往魏国,请魏军攻打河东郡。秦国遣使请藩,主公不妨加秦王乞伏炽磐为安西大将军,命其率军攻打秦州,牵制雍军兵力。」
刘裕早有此意,只是不便直言,羊穆之的提议正中下怀。刘裕道:「鸿胪寺少卿贺朗数次出使魏国,不辱使命,可升任宋公府记室参军,授爵宜阳县子,食邑四百户。命贺朗再度出使平城,若能说服魏国出兵,事后再以战功行赏。」
谢晦和傅亮眼中都闪过羡慕之色,虽然他们是刘裕的亲信佐僚,也身居要职高位,但仍授予爵位。当然,若能辅佐宋公登基称帝,两人估计县公的爵位是走不脱的。
战争的号角吹响,双方都在加紧调兵遣将,决定雍、宋命运的激战即将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