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40补阳还五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【畅读更新加载慢,有广告,章节不完整,请退出畅读后阅读!】

    许承跃想起,陈瑾曾对他说过,她的父亲陈崇义和母亲江源结婚后不久,就和陈瑾的爷爷奶奶分家了。



    分家后除了一间自己匆忙搭建的破房子遮风避雨,几乎一无所有,算是白手起家。



    在后来的几年里,他们相继有了三个孩子。之后就是一边努力挣钱养家,一边筹钱供孩子们上学。



    从最初的务农,到后来做起小本生意,陈崇义三十年几乎没歇过,才积劳成疾。



    可惜陈瑾的哥哥陈琦不争气,上完九年义务教育就没有再升学。



    如果不是为了供两个女儿读书上大学,陈崇义也用不着这般辛劳,也不会年纪轻轻就得了中风。



    在农村里,多数家庭重男轻女,儿子没上大学,女儿反而能读大学的,简直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。



    许承跃的家庭条件也不好,他的亲姐姐就是为了让他好好念书,放弃了高考。



    陈瑾的父母是有多开明和艰辛,才让陈瑾有了今日的成就。



    陈瑾和他约定,要努力地干出一番事业,除了实现自己的理想,也是为了光耀门楣,给父母长脸。



    十几分钟后,陈瑾对陈崇义说道:“爸,我给你把把脉吧。”



    随即坐到他身旁,握着他的左手手腕,垫在早已准备好的脉枕上。



    左手脉诊完后换右手,接着再看舌色舌苔。



    “爸,现在除了手脚不利索,还有其他什么不舒服的?头晕不晕?有没有胸闷,恶心?”



    “那些都没有,就是怕冷,热的时候也出汗,总是右边出汗多,左边出汗少。嘴角有时候流口水……”



    陈崇义有些支支吾吾地说着。



    同样是男人,许承跃看得出来,他是有些不愿意在家人面前表现出来自己软弱无能的一面。



    “承跃,你给我爸看看吧!”陈瑾看完后,又让许承跃过来给陈崇义把脉。



    对于许承跃,陈崇义并不排斥,也没把他当外人。他知道许承跃是研究生毕业,中医水平比陈瑾高。



    这次许承跃能和陈瑾一起回来,他别提多高兴了。如果没有许承跃同行,他的胆子也没这么大,不敢在医院这么折腾。



    许承跃把过脉,看过舌头,没多问什么。



    该问的陈瑾已经问过了,而一些没问到的,在脉象上和舌头上也有体现。



    “你觉得我爸的情况属于什么证型?用什么方子合适?”陈瑾问道。



    “两寸脉下陷,脉搏应指无力,肝气不升,气机沉郁,阳气不能荣养脑窍,应当重用黄芪以提升肝气。”许承跃说道,



    “因虚致瘀,气虚血瘀,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正合适。”



    除了向孔仁杰师兄请教经验,他这两天还查阅了不少中风急救以及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方法。



    目前临床上中风后遗症最常见的是气虚血瘀型、肝阳上亢型和风痰痹阻型。



    其中气虚血瘀型的中风患者居于首位。



    这也是为什么临床上对治中风后遗症,使用补阳还五汤多能取效的原因。



    但由于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为君药,临床上就存在一个问题:是否所有中风后遗症患者都适合大量使用黄芪?



    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



    黄芪在治疗中风后遗症过程中,除了起到补气作用以外,更重要的是提升肝气(阳气),使阳气能够上升到头部,脑部供血充足,症状得到治疗和缓解。



    所以补阳还五汤对治的病人当有寸脉虚,尤其是左寸脉明显不足,或脉象沉郁不起的肝气虚弱不能调达的症状。



    这类人群平时一般血压不高,甚至偏低。



    而对于脉象弦数或弦细的肝阳上亢型患者,多半平时有高血压,一般不适合重用黄芪,不能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。



    看过陈崇义的住院病历,许承跃知道他的血压正常。



    他的情况就很适合补阳还五汤。



    “那你给我爸写个方子吧!”陈瑾说道。



    许承跃取出了便签纸和水性笔开方,很快写下了几味中药:“生黄芪,当归,赤芍,川芎,地龙,桃仁,红花。”



    陈瑾又问道:“你觉得黄芪应该用多少合适?”



    补阳还五汤原方黄芪用四两,按照半斤八两(清朝时一斤为十六两)换算成现在的重量是125克(临床上常用30克为一两,四两120克)。



    但一下子用这么大的量,恐怕有风险。



    “60克起步吧,先喝两天,没什么不良反应的话,之后每天加15克,一直加到120克为止。”



    许承跃说着,就在每味中药后边写上剂量:“60g,10g,10g……”



    陈瑾接着问道:“黄芪是温性的,用的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