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之贵妇第196节(2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【畅读更新加载慢,有广告,章节不完整,请退出畅读后阅读!】

去睡?”地上冷冰冰的,哪有睡被窝舒服。



    魏?没说话。



    永平帝反应过来了,儿子想多孝敬孝敬他。



    这一打岔,永平帝也不困了,往里面挪挪,叫儿子躺到他身边来。



    魏?不敢,那是龙床。



    永平帝不耐烦地道:“让你上来就上来。”



    魏?只好紧贴着床边躺好。



    永平帝大手一挥,将半边被子盖到儿子身上,见儿子一动不动,永平帝又支起身体,帮儿子掩好被角,口中嫌弃道:“别觉得自己还年轻,已经过了子时,你也是四十岁的人了。”



    魏?紧紧抿着唇,等永平帝在旁边躺下,他才朝另一侧偏头,眼角滚下泪来。



    永平帝望着屋,我怎么养出你这么个冰疙瘩,你这个冰疙瘩,怎么又养出五郎那么懂事的好孩子。”



    魏?觉得老爷子太偏心,说他是冰疙瘩,说阿衡是好孩子,言外之意,他不够好。



    但他不与老爷子计较,道:“五郎像他娘,七郎像我一些。”



    永平帝:“七郎也比你强。”



    魏?就不说话了。



    永平帝却给儿子找了借口:“怪我,以前不够关心你,你娘又是那副软弱脾气。”



    男孩子们在一起,难免有个磕磕碰碰,老大是世子,无人敢欺,老二有他娘护着,自己也是个蛮横的,只有老三,小可怜,因为年纪小打不过哥哥们,还没有地方可以诉说委屈。轮到五郎、七郎,爹疼娘宠的,哪里会变成冰疙瘩。



    魏?:“您别这么说,能给您做儿子,是儿臣之福。”



    永平帝哼了哼:“福不福的你都是我儿子,我有对你好的时候,也有对你坏的时候,总归都得受着。”



    只是,无论他这个父亲做的多差劲,都不可能会故意苛待儿子,儿子能不能想明白,是儿子的事。



    “这两年瓦剌屡犯我西北边疆,鞑靼也有了不臣之心,我准备二月里再去北伐,直接出兵瓦剌,瓦剌安分了,鞑靼也就老实了。”



    魏?闻言,坐起来,正色道:“儿臣愿随父皇同往。”



    永平帝瞪他道:“胡闹,你都是太子了,怎能再随我出征,老老实实给我待在宫里监国。”



    魏?如何能放心,父皇的身体不比当年,光是路途奔波都可能受不了。



    永平帝看出了儿子的轻视,也坐了起来:“你觉得我老了是不是?信不信我还能把你打趴下?”



    说着,永平帝撸起袖子,露出一双肌肉结实的手臂:“人家廉颇七八十还能带兵,我才六十,怎么就不行了?”



    魏?垂眸:“您六十二了。”



    永平帝抓住儿子的肩膀就想将人推下床去,想了想还是算了,躺回去道:“朕意已决,只是提前跟你说一声。”



    魏?知道自己要留下来监国,妥协道:“让五郎、七郎随您去。”



    永平帝:“不用你说,我也会带上他们。”



    包括大郎、三郎,他也会一并带去,让四兄弟都见识见识瓦剌的铁骑,既要了解敌人的强大随时防备警惕,又要让孙子们亲眼看看,再强大的铁骑也会败在他手下,不必畏惧。



    “大郎、三郎都是带兵的好苗子,以后你尽管用,别养废了他们。”手心手背都是肉,永平帝还是交待道。



    魏?:“父皇放心,儿臣知道该怎么做。”



    永平帝看眼儿子,嗯了声:“父皇信你。”



    大郎、三郎比较特殊,至于老二、老四、老五,要么是扶不上墙的烂泥,要么都敬重老三,肯定会得善终。



    景和十二年二月,永平帝率领五十万大军亲征瓦剌,太子魏?送行百里方归。



    永平帝用兵如神,半年之后,瓦剌大败,势力退回草原深处,鞑靼亦再度向大魏称臣纳贡。



    然而大军凯旋途中,永平帝突发心疾,强撑到回京,立下传位诏书便溘然长逝。



    京城百姓听闻丧钟,无不悲泣,长跪街头不起。



    第189章 正文完



    先帝驾崩,太子魏?登基,国丧三个月后,恰逢新年,魏?定年号为“承平”,这一年即为承平元年。



    国丧结束后,魏?才开始册封一众宗亲。



    先是长辈,仁孝皇后为魏?嫡母,追封为圣皇太后,顺妃乃魏?生母,封皇太后。



    丽妃、贤妃、淑妃保留封号不变,分别晋升为太妃,与太后一同居住于西六宫。



    太子妃殷蕙封皇后,其祖父殷墉封承恩公。



    世子魏衡封太子,赐住东宫,次子魏循为二皇子,赐住东六宫的景阳宫,魏宁为公主,赐住东六宫的长宁宫。



    魏?的三个姐妹分别赐长公主,三个兄弟以及大侄子魏徵仍为亲王。



    虽然国丧已经结束,新帝也可以以月待年替先帝服丧,但魏?坚持要为先帝守满三年,他都如此,其他宗亲更是要服满各自应服的丧期。



    



    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