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4第44章(1/2)
【畅读更新加载慢,有广告,章节不完整,请退出畅读后阅读!】
“仁者心动?原来是慧能法师那桩禅宗公案,卢巡按有何见解,不妨讲讲?”闻言,李平也顿时起了些兴致。
“在京城时我随老师一直研习阳明心学,却总也参悟不透我们江右学派的一些道理,尤其是诸如‘主敬’‘归寂’一类的说法似乎又太偏向于释家,令我百思不得其解,只能为自己的钝根而黯然神伤。如今我瞧卢巡按是个根器大利者,尊师又是位高僧,能顿悟,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,既有所感,可否说与我听听?”【1】
他这么一问,卢点雪才想起李平是季无忧的门生,和她也算是同为心学中人。
那么,与李平相互交流一番也是极好的。
“当然可以,”卢点雪欣然答应,“如此,那我也就不客气了。”
“如知府所见,这是一桩禅宗公案。既是公案,须得从禅机出发。”
“禅机因时因境而发,不仅需要贴合当时情境,还需一语击中要害,使听者领悟佛旨要义。依我之愚见,六祖慧能仅以此句令一众骇然,是因其之内藏有四大禅机。”【2】
“是何四大?”
“一是仁者,二是心,三是动,四是心动。”
“想必此心非彼心,是阳明先生所说人与生俱来的天性,也就是本性。阳明四句教之第一句,无善无恶心之体,意为心之本体并无无善恶之分,也就是人的本性并无善恶之分,宛若童心一般不受外界干扰,清净自性不着一物,正如佛家所言‘明镜本清净,何处染尘埃’!”
“不错,”卢点雪赞许地点了点头,“这亦是慧能法师所作,名为《菩提偈》。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,人的思想从中而来。但心本身就客观而言,它只是类似于秤一般的存在,仅能称量事物并不能判断善恶,识别是非。心之本体是清净无染的,什么都没有才是自性,故而《菩提偈》还有一句便是‘本来无一物’。心外无物,无善无恶,回归到本心自在的清净状态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自然能做到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”【3】
“若人人都能善护念,持有这一颗清净心,不让私欲充斥于其间,这一无善无恶的心之体便是至善的,也就是所谓的‘仁者’。”
“如若你不太能理解无善无恶即为至善,那我给你举个例子。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,道家曰大道无情,然而天道的无情是如人们平常所说的没有情感吗?非也,天理只是公平地对待世间万物,所以说无善无恶即为至善。”【4】
“仁者和心讲过了,接下来便是动和心动的问题。金刚经有言,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。表面上说是动,实则不动,这是修行成功的佛与阿罗汉们的心,也就是仁者的心。他们面对一切世间的境缘,心里不产生对任何一种事物的执着,外不着相,内不动心,这便是清净心。”
“至于这心动,我倒是与释家的看法略有不同。佛语常言,定可生慧,所谓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。先从慧能法师的角度来说,两个和尚因争论是幡动还是风动,动心起念了,失去了本有的清净心。本心有了波动,真实的自我便迷失了,这算犯了修行之忌。”【5】
“修行之人是为寻求般若智慧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最终是为了求得一种心如明镜台的状态,万事万物都能显现在镜面上,但并不执着于让其滞留在镜面上,真正做到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。如此这般才可称为圣人,称为仁者。是以不难看出慧能法师之言,一意在点明佛理,二意在暗示指责二僧持戒不严,枉之‘心动’,仁者是不该心动的。”
“可是依我之见,以阳明心学来阐释这一句,我觉得仁者是可以心动的。物者,事也,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,意所在之事谓之物。跟心有联系的才叫事,所以心外无物很正常。人与人的心有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