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0章 LHC建成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【畅读更新加载慢,有广告,章节不完整,请退出畅读后阅读!】

    《重生:每日到账1亿美金》全本免费阅读.cc

    临近元旦假期,林栋来到LHC基地的指挥中心。

    一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滨海地带。

    而现在,中国第一座大型强子对撞机(LHC)项目的第一期已经完成,创造了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迹。

    这座占地面积达27平方公里的庞大设施,是中国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

    林栋作为项目的发起者兼最大投资人,站在控制室的落地窗前,望着远处环形加速器的轮廓,心中满是期待与自豪。

    回想一年前项目启动时,国际上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这个工期不可能实现。

    欧洲的同类项目用了近十年时间才建成,就连最乐观的预测也认为至少需要五年。

    但中国速度再次刷新了世界的认知。

    项目采用了多项创新性的工程方案。

    数万名工人分成三班倒,24小时不间断施工。

    超导磁体的生产线同时在12?工厂并行运转。

    隧道掘进机创下了单日推进92米的世界纪录。

    最先进的AI系统全程协助项目管理,配合林栋提供的全套图纸,将原本需要数月的设计优化压缩到了几周之内。

    “林总,你还记得今年那疯狂的夏天吗?”

    李思雨递来最新的预冷数据时感慨道。

    当时为了赶工期,国内的工程队们在40度的高温下持续工作,这是其他国家工程队不能想象的。

    仅用了100天,就完成了全部1694台超导磁体的安装和初步校准,这在业界被称为“舟山奇迹”。

    从最初的不解到后来的认可,国际同行见证了中国工程建设的突飞猛进。

    多个国际物理研究机构主动提出合作请求,希望能借用这些有经验的工程队去打造他们的实验室。

    林栋点点头,他能从当时汇报中的数字读出工人们的辛苦。

    为了应对极限工期带来的挑战,他们采用了许多突破常规的方案。

    比如,率先使用了第四代数字孪生技术,实现了实体工程与虚拟模型的实时同步。

    这让他们可以在施工的同时进行设备调试,将原本需要依次进行的工序改为并行操作。

    物流系统则充分利用了舟山的港口优势,建立了专用的海运通道。

    一条条运载着核心设备的船队昼夜不停地往返于各大生产基地之间,最终才创造了单月安装超导磁体609台的记录。

    最让世界瞩目的是林栋研发的“集成化建造”技术。

    超导磁体、真空室、制冷系统等部件在工厂就完成了组装和测试,运到现场后可以直接安装。

    这种方法将施工周期缩短了近60%。

    林栋的目光从远处的环形轨道收回,落在面前密密麻麻的数据上。

    此刻不是缅怀的时候,一丝细微的参数偏差都可能影响今天的启动仪式。

    他全神贯注地检查着每一组读数,手指在控制屏上快速滑动。

    这些数据证明,快速建设并没有影响工程质量。

    在项目的指挥中心,一百多名团队成员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。

    偌大的控制室被分成几个区域:束流控制区、磁铁系统区、低温控制区、数据采集区等。

    每个区域都配备着先进的监控设备,大量的显示屏幕将复杂的数据实时呈现出来。

    墙上的中央显示屏正在进行着最后的系统自检倒计时。

    还有三小时,这台造价近千亿的巨型设备就要首次启动了。

    “磁铁系统就绪!1694个超导磁体已完成充磁,磁场强度达到8.33特斯拉。”

    负责该系统的张教授通过对讲系统汇报。

    这个磁场强度足以将一辆汽车瞬间撕碎,但在这里,它们被精确地控制着,引导着质子束在27公里的环形轨道上运行。

    “低温系统正常!120吨液氦温度稳定在1.9K。”李主任报告道。

    这个温度比宇宙背景辐射还要低,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超导磁体的工作状态。

    制冷系统每小时要消耗数千度电,仅这一项就需要专门的变电站供电。

    “真空系统完成最后检查!主环真空度达到10^-10帕斯卡。”系统组的陈工汇报。
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