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3第73章(2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【畅读更新加载慢,有广告,章节不完整,请退出畅读后阅读!】

nbsp;   “他日如果我们有孩子,该让他们吃苦还是让他们多吃吃苦吧。没吃过苦的孩子,不知道幸福的不容易,就不会去珍惜。”就像曾经的她一样。

    她想,造成现代社会:意气风发的老人,生不如死的中年人,死气沉沉的年轻人。

    现象的原因,在于随着人生生活水平的提高,啥都舍不得孩子干,啥都舍不得孩子吃苦,才会在明明已经拥有够多了,还总是不满足。

    祁博衍出国那天,林希满满的课程,她只能目送他坐往机场的车离开。

    从此,开启跟他的跨国婚姻。

    人在国内时,哪怕像之前当司机那样,十天半个月不着家,她也知道最多一个半月,他就能回来。所以,两人结婚近一年,她从来没生出过不习惯的感觉。

    这次却不一样。

    这次他出去,起码得有三到四年见不着人,才送走人,林希就感觉不习惯了。

    上课的时候,会想着他这会儿到哪里了?会想着第一次坐飞机,也不知道他习不习惯?

    好不容易接到他越洋打回来的,报平安跨国电话,知道他一路还好后。

    又时不时担心,他在国外习不习惯。

    好在她的课业是真的很忙,而且她如自己所愿当上了班干部。

    虽然只是当课代表,但经济学这门学科,本就不好学。

    为了自己这个课代表的成绩不至于太差,她很快将注意力都放到学习上。

    人忙碌起来,时间就过得很快。

    这年头哪怕他们两夫妻不缺钱,也没办法让他们经常打跨国电话。

    两人只能通过最古老的通讯方式?写信,联系彼此。

    写信的联系方式,虽然一封信件来回需要近两个月时间,但两人都很忙,不盯着信件看,并不会觉得时间多难等。

    两人写信除了互道思念外,就是说彼此的学业。

    祁博衍才到纽约时,没有门路,学什么都慢。

    那段日子他的焦虑,透着字里行间,传递给了林希。

    后面林希告诉他,可以先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,写相关论文。

    只要他的论文能写得出彩,他就能用论文做敲门砖,敲开他想学的东西的大门。

    祁博衍听了她的建议,开始窝在图书馆里,一天十七八个小时的查阅各方面资料。查完资料,又找了一些论文学习,怎么写论文。然后就开始动手写论文。

    因为能查到的资料多是电脑方面的,所以他写的论文也是跟电脑有关的。

    论文确实得以顺利发表,但仅凭这论文想要引起某所大学的注意,并不现实,

    可确实被人看到了,被一个华侨看到了。

    这位华侨姓王,单名一个全,他是1945年赴美国留学,而后留在美国发展。

    同为华人,他很是知道,华人想在国外立足有多难。

    所以无意间看到那篇论文的作者,是他许久不曾见过的同胞的名字时,他仔细读了那篇文章。他本身就是搞电脑的,对眼下电脑的最新技术,很是清楚。

    祁博衍的论文虽还有些稚嫩,但文章的前沿性却绝对足够,他便生出了跟对方见面的心思。

    见面后,他先问了国内的情况。

    没有林希的出现,因为过去十年的遭遇,他也许对国内会有诸多负面的评价。

    可因为林希,因为从她口中知道很多后世的发展情况,尤其知道经历过这十年的很多人,往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。

    他认可了林希那套‘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劳其心志饿其体肤’的理论。

    哪怕说起过去拿十年,他也将其比喻成那是对他的磨砺。更不用说,说起如今恢复高考,以及各种利好政策的事来。

    就像王全说的,一个华人想在国外立足,其中的艰难,没经历过的人,压根不知道。

    他不是没想过回国发展,可在他想回国的时候,国内的风声已经很不好,所以他犹豫了。

    后面的事实告诉他,他没回国的决定是对的。

    虽然抱着这样的心态,可每次被歧视的时候,他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祖国的怀抱。

    可这都二十几年过去,国内的环境一直不好,他一直不敢回去。

    如果照眼前的后生说,国内却是绝对值得回去的,这让王全不免起了心思。

    当然,他现在家大业大,也算在勉强在美国扎根,回国的事并不是小事,不到他觉得万分妥当,他不会把这话说出口。

    不过,这不影响他留下祁博衍这个年轻后生。

    留下他一来是在能帮的地方帮他一把,一方面是方便从他这里及时了解国内的消息,一举两得的事。

    得知他总算找到门路,林希也松了口气。

    时间在两人你来我往中,大半年就过去了。

    这期间林希凭借她那卖遍大江南北的复习资料,被78年的学弟学妹所熟悉。

    待9月开学的时候,走到哪里,都能听到有人跟她打招呼,感谢她。

    经过大半年的努力,她在经济学方面,总算有些初浅的认识,勉强能看得懂祁博衍给他收罗回来的经济学著作。

    她本就不是个藏私的人,又有祁博衍先前说要替她班上同学找经济学著作的事,但凡祁博衍给她寄资料,她都拿到班级,让有兴趣的同学,轮流一起看。

    她大方爽朗的性格,本就讨喜,又有这些书籍帮衬,她的大学生活,可以用如鱼得水来形容。

    就这样,时间一下到1978年12月18日,宣布改革开放的那一天。

    这一天对全华国的影响都是极大的,可大部分人并没有这个敏感度,林希却是知道的。所以,她跟祁博衍早就约定好,这天要打跨国电话。

    要打跨国电话,在学校不方便,所以下午放学,林希就直接回了四合院。

    老爷子去参加三中全会了,家里就李姨在。

    自打她来京城读书,周末只要没事,她都来四合院吃饭,跟李阿姨熟得不能再熟。

    见她进门,也不问她回来干嘛,就开始给她张罗吃的。

    林希谢过她后,看时间快到跟祁博衍约好的时间,就坐在电话机旁等。

    她这才坐下不久,电话就通了。

    这年头打跨国电话相当麻烦,好在她都是负责接,麻烦都在拨打人那边。

    拿起话筒,声音很快就跟着传来,“是希希吗?”

    “是我。”林希回应道,“话费太贵,咱们捡紧要的话说,一些问候的话,咱们写信慢慢说。”

    难得能听到她的声音,祁博衍其实很想跟她多说几句,但他也知道这电话不知道有多少人监听,太过私密的话,并不方便说出口,只能应了林希的要求,“好,你说。”

    “今天国家宣布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了。对外改革跟你关系暂时不大,对外开放跟你关系可能不小。所以,我第一时间把这消息告诉你。”王全想回国投资的事,祁博衍跟她说过。

    想到这王全本身是搞电脑的,要是能在这个节点上把人召回来,那国家在电脑上的发展,起码能早上二十年时间。

    她没忘记,祁博衍出去,除了学技术外,还想拉合适的人回来投资。

    这位王全先生,无非是眼下最好的人选。

    祁博衍显然也是这样想的,“好,我知道了。不过,这政策刚提出来,具体有哪些优惠政策,还要你后续及时告诉我,我这边才好安排。”

    要是能由他牵头将王全吸引回国投资,最好是将他那电脑公司建到国内,那无论于国家,还是于王全先生都是绝对的好事。

    而作为牵头人的他,先不说其他回报,就这电脑公司在国内发展起来,就是他后续发展的硬件设施。

    先有电脑的发展,才有后头自家妻子说的各项发展。

    总之,这件事对他来说,绝对只有好没有坏。

    “这点不用你说,我也会做。”

    “在王先生的帮助下,我已经掌握了可视电话的技术。但是单有技术没用,还得有硬件设施做配备。另外,我开始学习阿帕计算机网,这也是王先生帮助的。”阿婆计算机网是现代互联网的前身,要不是认识王全,哪怕他在国外待上三五年都不一定,能接触到这项技术。

    从这方面来说,他真的很感激王全。

    不看其他,看在这事的份上,他也会好好帮王全牵头回国的事。

    “用不上只是暂时的,相信等你回国,国内在这些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基础。”说起这个,林希不由说起,她隔断时间就往报纸上投放的稿件,“你寄回来的那些科普资料,已经慢慢起作用,我在学校偶尔能听到有关的谈论。”

    “技术的事,只要有人关注了,自然有感兴趣的人去研究。”

    “研究的人多了,也就慢慢成为行业。”

    “王先生知道我一直在国内发技术科普的文章,觉得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,他叫自己的秘书整理了一整个系列的科普给我,我已经寄给你,估计不久就能收到。”

    “你问问王先生,同不同意把那些内容在国内出版,同意的话,我就让爷爷想办法,出一本系列科普书。”

    祁博衍觉得对方愿意拿出来,肯定不介意他们拿来出版。

    不过,想到王全已经在国外生活几十年,很是讲究尊重。

    这事确实问过对方会更好,“好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在国内一切安好,你好吗?”林希最后问道。

    祁博衍知道这是要挂电话了,心里很是不舍,“挺好的,就是一直很想你。”

    “我也想你。”这是真的,“每次想你,我就告诉自己,分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,那样就不至于太难受。”

    “我也一样。”祁博衍希望尽快促成王全回国的事,那样他肯定争取跟着回一趟国。不过,这还是没影的事,他没开口,免得害林希空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