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9圣旨来-----晋江文学城独家-(2/2)
【畅读更新加载慢,有广告,章节不完整,请退出畅读后阅读!】
排进去。用老林头自己的话说,他又不是七老八十了,身子还硬朗着呢。......
第二日,往周?作坊送柿果过来的百姓更加少了。
原来,在看到有邻居竟然在自家做吉祥如意饼后,好些人也跟着有样学样了起来。
到了正午时分,就有衙役敲着锣四处告知,若对做吉祥如意饼有不明之处,尽可以去衙门口询问,知州大人可是专门安排了为你们解答的人呢。
一听竟然有这样的大好事,这下不管已经在做吉祥如意饼的,还是暂没有这个打算的,都纷纷往衙门口来了。
林大柱和林远柏待在永宁城这边的问询处,除了他俩,现场还有十几个维护秩序的衙役。
为了让大家能听的更明白,林大柱和林远柏还从作坊里抬了一筐刚收的柿果过来,直接现场给大家做着示范。
起先自然是削柿子皮了,只是这样的活计就连六七岁的小孩子都会干,所以在场百姓并不认为做吉祥如意饼有多难。
可到了第日的给吉祥如意饼去核,就有些难度了,因为得把控着力道,揉捏时一定要在不揉破果肉的前提下,才把柿果内的核给捏出来。
好多去年在作坊里只做着削皮活计的百姓,一看吉祥如意饼居然还要去果核,立马飞奔回家做补救去了。
虽城里做柿饼的人越来越多,可摘果子卖的百姓也不少,按照他们自己算的账,文钱一斤,他们全家出动,一天也能挣上不少。
如此,林家今年也做了一万多斤柿饼出来,虽比去年足足少了七成,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有这么多,也算出乎意料了。
有一点林远秋可以确定,明年周记作坊肯定不用再收柿果了。
做好了柿饼,接下来自然是怎样销售的问题。为了不扰乱市场,在柿饼的定价上,林远秋直接给大家做了统一,并且规定,任何人都不许抬价和贱卖,否则直接拉到衙门打五十大板。
一听要挨板子,众人忍不住都缩了缩脖子。
只是知州大人定下的价钱会不会太高了点啊,六十文一斤,到时会有人买吗?
......
去年在吉祥如意饼上大挣了一笔的几个掌柜,这个月再过来的马车,就要比前几次多了十几辆出来。
特别是田掌柜,此次过来,除了继续拿画框和抽绳布袋这些畅销货外,剩下的二十几辆马车他准备全都装上吉祥如意饼。
其实要不是上个月周记掌柜已提前跟他打过招呼,说每家掌柜买的吉祥如意饼不能超过五千斤,田掌柜肯定还要多加上几辆马车。
规定每位掌柜的拿货数量,也是林远秋定下的规矩。
如今吉祥如意饼正是起步的阶段,若不规定着数量,很可能会出现一家掌柜拿走所有吉祥如意饼的情况。而其他白跑一趟的商家心中届时肯定会有抱怨,久而久之,自是不愿再往这边过来了。
如此自绝销路的做法,自是万万要不得的。
......
等到了卖吉祥如意饼的这日,得了告知的百姓们,早早提着布袋在衙门口排起了长队。
此时的他们,可以说既兴奋又忐忑,兴奋是因为知州大人说的六十文一斤的价钱,而忐忑,自然是银钱没到手前的不确定了。
各家掌柜都带有自己的人手,检查货品的、打称的、结算银钱的、还有打包装袋的。
等收货摊子,衙门口很快忙碌了起来。
百姓们依着次序往前,排在最前面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农,等他把布袋小心递过去后,很快就听那称称之人报出四十二斤的重量。
老农点点头,是这个斤两没错,他在家里称的也是这个数。
“四十二斤,结算银子二两五钱!”
随着算盘珠子一阵噼里啪啦的响,很快便有人把二两多银子递给了老农。
接过银钱后,老农的手有些微颤,这是高兴的。
而队伍后面伸长脖子的众人,在看到果真按六十文一斤的价钱结算的,嘴角早已不知不觉咧到了耳朵根。
特别是队伍中那个挑着扁担,一边挂了一只布袋的中年汉子,自己这一担吉祥如意饼可有一百二十多斤呢,六十文一斤,那就是七两二钱银子了,先前在家里算银钱时倒不觉得,可这会中年汉子感觉自己的心都快蹦出嗓子眼了。
收货的事一连忙碌了日,而后众掌柜在第四日离开了永宁城。
林远秋派了兵卫,让他们把商队护送到磐壁地界。
临近腊月,凌冽的寒风多了起来。
还跟去年一样,林远秋给村民们下了腊月之前必须搬进城里的规定。虽已歼灭了山戎人,可为了保险起见,林远秋觉得今年大家还是继续都住进城里吧,
若是今冬再没状况发生,那么明年冬天村民们想住在哪儿,就由他们自己看着办了。
虽还未进入腊月,可浓浓的年味却已开始了。
手头有了宽裕的银钱,百姓们置办起年货来,就要舍得了许多。
这几日街面上人来人往,热热闹闹的气氛可谓前所未有。
有了货品交易,自然就多了税银,包括前些时候百姓们卖吉祥如意饼交的十税一的税赋,这让永宁州和定胡县的库银立刻充盈了起来。
这日,林远秋正与严同知以及贺通判商议如何浇铸上缴国库的税银,就看到守门衙役匆匆跑了进来:“大人大人,传旨官宣读圣旨来了。”
......:,,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