蛇蛙南瓜子三更合一,230w营养液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【畅读更新加载慢,有广告,章节不完整,请退出畅读后阅读!】


  朱襄在东瓯的大动作,逐渐引起了东瓯贵族的紧张。<br>


  他们本以为,朱襄就是站在田边指手画脚。哪曾想,朱襄居然带着秦军在田间耕种。


  一开始,东瓯贵族以为自己占了大便宜,好像秦军成了他们的奴隶似的。


  <img src="
">


  当漫山遍野的秦军下地耕种时,东瓯这大片的田地看着还是他们的田地吗?


  <img src="
">


  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农奴人心浮动时,立刻感到了情况的紧迫。


  即使他们不能预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,也敏锐地察觉必须立刻禁止秦军继续耕地。


  秦军强大,屈尊降贵为东瓯人耕地,直接强硬地驱赶出去,肯定不妥。他们连忙向东瓯王送信,希望东瓯王回来解决此事。


  <img src="
">


  赢小政不悦道:“舅父你看,这群人不识抬举,你就不该来帮他们。”


  朱襄替刚洗完头的嬴小政擦脑袋:他们这么快就反应过来,还不算太蠢。”


  嬴小政疑惑:“嗯?反应过来什么?”


  朱襄问道:“政儿,吴郡现在缺人开发荒地,楚王说他愿意派出一万楚军南渡吴郡帮我们耕地,你同意吗?”


  <img src="
">


  看着朱襄脸上的笑意,嬴小政不好意思地伸长脖子,撞了一下舅父替他擦头发的手,板着脸道:“他们现在才反应过来,真蠢!”


  <img src="
">


  不管秦军上岸做什么,当秦军长时间在东瓯常住人口最多的沿海平原停留的时候,东瓯国就已经做错了。


  李牧都在愁能当探子的兵卒太少,不够使了。


  “不仅如此,我让秦军下地耕种,还让这里的农奴们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。”朱襄道,“东瓯的贵族只占东瓯人口的不到两成。只要其他八成人向往秦国,向往中原,秦国要拿下这块地就容易许多。”


  朱襄没有和嬴小政说什么底层人民的辛苦,说什么奴隶解放。


  这么多年,朱襄深刻地认识到了前世课本上枯燥的文字所表达的含义。


  用道德感化的方式让贵族这群既得利益者良心发现,去主动帮助底层人民过得好,那是违背现实规律的事。


  或许阶层中有背叛阶层的人,但不会有背叛阶层的阶层。


  朱襄想要让统治阶层做一些惠民的实事,就要让统治阶层知道如此做之后,能获得怎样的利益。


  这种利益不仅要大于他们付出的代价,还要大很多倍,让他们“利欲熏心”,愿意更改现在习以为常的行为和思想。


  因为改变习惯和思想需要很大的工程,造成很大的动荡,远远比表面上付出的代价多。


  荀子推行“仁德之君”“大义之兵”,没有国君心动。


  其实国君知道这样做有好处,但他们从未这样做过。因为要这样做,国君就必须改革从军功到治理等一系列政策法令。


  朱襄想让嬴小政将来稍稍善待平民也是如此。


  对秦始皇而言,疲民和虐民政策是从商鞅以来,秦国已经证明正确的道路。


  即便朱襄知道当外部环境改变时,这条道路已经不再正确。但就像是当年商鞅变法很困难一样,要让秦国从“暴秦”中拐过弯来也很困难。


  朱襄必须让嬴小政从现在起就看到实施仁政能得到的利益,嬴小政才会改变自己的思想。


  秦始皇虽然是千古一帝,但千古一帝也是皇帝,还是奴隶制度朝封建制度转变时的皇帝。


  他就是统治阶级金字塔最顶端的那个人,秦国所有人法理上都是他的仆从,供养他一个人的野心。


  秦国是他一个人私产,他想让这个国家走向何方,这个国家就会走向何方。


  “若他们心中向往秦国,那么秦国攻打东瓯的时候,遇到的抵抗就会少许多。”


  赢小政思索,“待秦国占领这里,他们也更容易服从秦国的管理。”


  朱襄道:“不仅是未来的利益,现在我们也能得到很大利益。”


  嬴小政沉思了一会儿,嘴角露出嘲讽的浅笑:“秦军已经上岸帮东瓯耕种,他们想让我们回船上,不付出点代价怎么行?”


  朱襄道:“此事我建议叫吕不韦来做。做生意,他很擅长。


  赢小政冷笑的脸一垮。不想给吕不韦送功劳!


  “让李斯、蒙恬或者韩非不行吗?嬴小政嘟囔,“为什么非得便宜吕不韦?


  朱襄道:“术业有专攻。在这件事上,李斯、蒙恬、韩非不如吕不韦。”


  朱襄深深叹了口气,轻轻敲了一下终于擦干的赢小政的脑袋:你让韩非那个小结巴去和东瓯王讨价还价?你是想让东瓯王现在就举兵与秦国反目吗?”


  “噗......赢小政坏笑,“那样也不错。”


  朱襄收起帮嬴小政擦头的棉布:“如果你不想让吕不韦去,自己要不要去试试?


  嬴小政抬起下巴:“东瓯王不配和朕商谈!”


  <img src="
">


  嬴小政冷哼了一声:“便宜他了。”


  虽然讨厌吕不韦,但需要用上吕不韦的时候,嬴小政还是很听劝。


  朱襄道:“虽然你不愿意和东瓯王直接商谈,但也应该想一想秦国在这次商谈中获得什么利益,好让吕不韦去实现。”


  嬴小政问道:“舅父认为我们应该获得什么利益?”


  朱襄笑道:“一起想,然后我们交换纸条。要不要让李牧也写一张纸条?”


  <img src="
">


  舅甥二人找到李牧一同玩这个“游戏”。


  李牧在纸条上写了要在港口附近划一片地方安营扎寨,好固定补给。


  嬴小政摊开纸条,除了李牧写的,还有要一笔秦军帮忙耕种的劳务费。


  朱襄摊开纸条,上面写着“李牧将军和公子政说得对!俺也这么认为!。


  <img src="
">


  李牧对嬴小政道:“政儿,我帮你制住朱襄,你揍他。”


  嬴小政握紧拳头:“好!”


  朱襄立刻逃跑:“喂喂,你们至于吗?哎哟!你们还来真的啊!


  李牧把朱襄按住,嬴小政给了朱襄的背几下拳击,朱襄“嗷嗷嗷”叫着嬴小政不孝。


  三人闹了一阵子,赢小政刚洗好的身上又冒出了汗珠,李牧和嬴小政才放过朱襄。


  朱襄被揍之后才拿出另一张纸条,上面除了前一张纸条上写的话之外,还有一个建议,让东瓯王将协同秦军耕种时,与秦军有过交流的奴隶送给秦军。


  嬴小政和李牧都很疑惑,不明白朱襄此举的用意。


  朱襄道:“当东瓯王将秦军从田地中送走之后,这些与秦军交流过、有些心思浮动的奴隶大约是会被杀死的。我们向东瓯王索要这些奴隶,他很大概率将人送给我们,做个人情。”


  嬴小政叹气:“舅父,你又滥发善心。”


  朱襄笑道:“不是滥发善心。要攻打东瓯,还得用东瓯的人。”


  嬴小政皱眉思索,李牧这个身经百战的人已经反应过来。


  “我在雁门郡的时候,就曾收编青壮胡人为骑兵。胡人善骑射,熟悉地形,通晓草原语言,若能完全收服,用处极大。李牧道,“那些奴隶本来会被处死,朱襄......”


  秦军将其救下,他们一定会效忠秦国。”


  赢小政眉头舒展:“听说越人好勇斗狠,说不定能练成一支强军。”


  朱襄道:“这群奴隶心思灵活,如果能好好培养,说不定能取代东瓯旧贵族成为这一片地区新的贵族。”


  想短时间内将东瓯收服是可能的事。就像是先有土司制度之后才有改土归流一样。现在百越绝大部分底层民众都十分愚昧,他们已经习惯自己被剥削的生活,在宗教和习俗双重压迫下视“族长”为神灵的代言人,不敢也不愿意归服秦国。


  这一点,朱襄前世刚建国的时候铲除少数民族地区农奴制时,已经有足够多的先例。


  要改变这一切,首先要从物理上将旧贵族打服,然后一边让底层民众接受新的思想,一边给底层民众分田。


  现在朱襄还不敢涉及分田一事。哪怕是封建时代最早的那种分田模式,恐怕也要等秦国统一天下,拥有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”巨大功绩的秦始皇才能推行。


  改变思想也无法用后世那一套。因为这时候底层民众更加愚昧,而且士人们没将底层民众当人,不会耐心地教导他们。


  封建时代对“愚昧平民”的思想统一,就靠着移民、经济往来等潜移默化和强行推行政令并行。


  先培养一群东瓯原奴隶,让东瓯的奴隶们看到他们到了秦国可能会因为军功成为贵族,秦国就打开了让东瓯秦国化的口子。


  嬴小政和李牧就这件事热烈地讨论起来,然后他们找到其他官吏,与他们一同为这件事查缺补漏。


  朱襄起了个头,没有跟进。


  他趁着这件事还没有谈妥,继续与秦军一同下田。


  东瓯沿海平原的人多在海上讨生活,他们夏季常穿短袖短裤,头发也不是一直披着,有时候会在脑后梳一个发髻,只是不戴冠。


  为了驱赶水中恶兽,他们会在身上刺上蛇、鱼等鳞片文身。若是贵族,常常在身上刺上龙纹。


  天气越来越热,秦军热狠了,也换上了短袖短裤。


  朱襄虽改了改衣服样式,更便于下地耕种,但仍旧穿着长袖长裤,耕地时,就将衣袖和裤腿扎紧。


  他这样是防止蚊虫叮咬和......血吸虫。


  整个长江以南水网密布的地方,全都是血吸虫重灾区。


  朱襄带足了防护用的药,比如大蒜和南瓜子,还制备了高度酒精,每天晚上休息的时候都会在身上擦一遍大蒜素,然后服用生南瓜子。


  长袖长裤也能起一定的防护作用。


  但秦国兵卒可没有朱襄那么奢侈,不在乎衣服被损毁。


  他们自己屯田的时候就常用布条把下半身一缠,就算是裤子。如果有时候连布条都舍不得,就干脆不穿。


  军中一群大汉身上裹上一层泥,他们认为自己就不算什么都没穿。


  还好南瓜丰收了好几年,朱襄积攒了大量南瓜子,分发给秦国兵卒当药。


  就算南瓜子再多,也不可能让秦国下地的兵卒每日服用。朱襄只能让他们自己看看是否被血吸虫叮咬,然后再服用。


  但有时候血吸虫入体的时候,人并没有感觉。


  即便有血吸虫的危害,秦军对跟着朱襄一同种田的事也十分积极。


  他们平时也屯田,谁没见过几只虫子?难道种地比上战场更危险吗?他们上一次战场,还不一定能获得额外赏赐。这次种地,他们能数着自己赚了多少。


  朱襄也知道,如果以血吸虫病禁止秦军帮忙耕种赚取外快,对秦军而言是因噎废食。他只能提醒,尽量喝热水,及时服用南瓜子和大蒜,不要吃生食特别是越人最爱吃的蛙蛇......


  不知道这些叮嘱能有多少用。


  大概率秦国兵卒可能嫌弃麻烦,不会都照做。


  特别是禁止秦国兵卒跟着越人吃蛙蛇,真是让朱襄操碎了心。


  越人饮食习惯与中原人迥异,特别以蛇为上肴。


  现代人都知道,蛇身上有一坨一坨的寄生虫,就算用高压锅炖煮都不一定能把寄生虫全都杀死。


  但朱襄大概只能管住嬴小政不吃蛇,李牧、王翦他都管不住。因为这两个将军在征战的时候,抓到什么肉都会烤着吃。


  朱襄只能叮嘱他们至少别生吃。


  在古代生活,真是太难了。


  几日后,吕不韦乘坐着战船威风凛凛到来,代表秦国与东瓯王商谈秦军帮忙屯田一事。


  朱襄又带着秦军收拾了一次台风残骸,现在开始播种秋菽。


  朱襄原本想补种水稻,但现在土壤盐碱度未知,他手中的水稻种子不一定合适;要修建能降低土壤盐碱度的水利需要大量时间,东瓯王不会给秦军这么多时间;


  水稻需要密集劳动才会丰收,以奴隶们的生产积极性,恐怕秦军前脚一走,他们后脚就粗放管理


  ......


  经过以上考虑,朱襄决定补种这个时代从南到北所有底层民众的救命粮--大豆。


  大豆不怎么挑土地,粗放管理也有不错的收成,也易于存放。除了豆饭口感不好,几乎无可挑剔。


  现在秦军的军粮中,也有一半是大豆。


  除了秋菽,朱襄在靠近内陆的平原中也种了一些水稻、小麦、粟等作物。


  他没有将土豆和南瓜留给东瓯人。如果这两种作物留给他们,之后东瓯贵族藏进深山里就更容易了。


  虽然东瓯人如果有心,偷偷跑来吴郡偷南瓜和土豆很容易,但习惯渔猎的他们没有这个意识,也不敢贸然尝试没吃过的食物。朱襄不担心他们会来偷。


  朱襄种植的秋菽,就是当地人经常种植的秋菽品种。


  当地的品种,肯定最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。只要经过比之前稍稍精细化的管理,就算以前种惯了的秋菽,结果也会比以前多许多。


  系统还没有激活的时候,他也能让赵国的平民亩产翻倍,现在也一样。


  朱襄在教导农奴们种菽时,还收集了当地的水稻、粟种子。


  粟不仅是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,因为容易种植,在南方水稻产区,也有许多人种粟。

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