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龙在田媚娘真正的卷王是在入职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【畅读更新加载慢,有广告,章节不完整,请退出畅读后阅读!】


  


  大军班师回京的路上,皇帝常召太子于圣驾金钺车上,加以教导。


  战事结束后,还有一系列后续的处置问题??打下一片土地,跟控制一片土地完全是两回事。


  “广地劳人啊。”皇帝时常要感叹,隋末乱世实伤黎民。如今他打下了偌大的疆域,却愁子民不够。


  李治在旁道:“所以父皇置羁縻州。”


  羁縻州是大唐初创,因其武德丰沛打服一圈儿国家。然而划成大唐疆土后,发现又没有足够的官员和人口去管理填补这些土地,便设立羁縻州,以夷治夷,依旧用当地少数民族去治理原部族人口。


  只是如此一来,大唐对羁縻州的控制,自然没法太过深入。


  至今,在皇帝武德威压下,能保证各部依唐律而行,听从长安的指挥。只是,这就要保证大唐一直是强盛的一方。


  <img src="
">


  “要记得,饬兵备寇,甲仗精锐虽要紧,但??”皇帝极认真望向儿子的眼睛,像是要把这句话,刻在他继承人的心上,一刻不忘:“百姓安乐,才是帝王的甲仗!”[1]


  教完儿子如何管理羁縻州府等事,皇帝停下来揉了揉额头。


  见此,李治便道:“父皇此番亲征劳苦,回去后,得请孙神医给换方子才好。”


  皇帝也打量儿子:“朕不过是些老毛病,倒是你,近来似乎瘦了不少,看着精神也不太好。”


  “父皇悉心教导,言传身教。可我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,学的不够精,让父皇失望。”李治犹豫了下,终究把心里话说了出来,他指了指肩膀:“让……旁人也都失望。人都道虎父无犬子,父皇,我觉得这里特别沉,有时候压得喘不过气来。”


  皇帝便搁下茶盏,今日不再讲政事,而是给儿子讲起自己刚登基时的隐忍退让。


  他也曾有过被人堵到家门口的旧事。


  唐初之时突厥势大,唐每年都要给突厥送金银玉帛,甚至颉利可汗还动辄就去边境强取豪夺一番,大唐一直在被动抵抗。


  就在贞观初年,二凤皇帝刚刚坐上皇位时,颉利可汗闻风而动,趁机率二十万大军前来,兵至泾阳,距离长安就只有四十里了,相当于真正堵在了家门口。


  那时长安兵力空虚,且二凤皇帝刚坐上皇位??


  “内里朝政未平,对外兵粮不足。”皇帝想起刚登基时的内忧外患,也不禁长吐一口气:“只好隐忍退让,压着性子不能与突厥开战。”


  于是皇帝未带大军,只带了几个文臣,单骑前往渭水畔,与颉利对峙,结渭水之盟令突厥暂时退去。


  做秦王时戎马多年南征北战,未有一败。偏生刚做了帝王,第一回面对旁人都堵到家门口勒索了,却要顾虑重重,打都不能打。


  李治也能想象到,以父皇的性情,那时候得压制憋闷到何等程度。


  <img src="
">


  人都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,但帝王报仇,三年就够了。


  三年后,政通人和,有力一战。二凤皇帝便起六路兵,直奔东突厥。不但灭掉了东突厥,还将当年堵在长安城外的颉利可汗抓到长安城来俘虏,特意请他‘吃席’,并让颉利可汗于宴席上充分展示了下歌舞天赋。


  从此,加入‘大唐歌舞团’,也就成了周边各族可汗首领最害怕的事。


  李?原本就想把夷男可汗抓回来,加入大唐文工团呢,结果夷男命好,先行一步自己走了。


  皇帝又与李治讲了些他当年做秦王时,在朝事上的不由自主,甚至也有过被逼迫至不能保全自己府上心腹的困境。


  皇帝温言道:“稚奴,人都谓帝王是天子,但自来皇帝的天下,从没有上天就稳稳放在你手心的。你还年轻,将来掣肘、艰难都会有,但永不要为一时之难,一时之辱所困。”


  <img src="
">


  白日开导过幼子,皇帝这一夜却有些失眠。


  他想起了今日稚奴的话,说他如履薄冰诚惶诚恐,说他想学自己却怕做不好。


  <img src="
">


  <img src="
">


  听皇帝辗转反侧一直未曾入眠,云湖公公进来小声道:“陛下,可要叫医官来为陛下按一按?”


  <img src="
">


  自废太子流放黔州后,父子两人再未通过一句书信言辞。只有每隔数月,会有皇帝派去保护儿子的亲卫,回京禀明现况。


  皇帝就听侍卫回禀:承乾确实在苦心种花草葡萄,可惜他似乎天然与植物不对付,别说从长安城带去的各色种苗全无发芽迹象,就连当地的花草葡萄苗,到了他手里,也都是越养越蔫的趋势。


  已经到了侍卫们都看不下去的程度了,有时候半夜会偷偷帮他整理葡萄架子。


  皇帝从前只是听一听,知道儿子还在就够了。可今夜,忽然就想与那孩子说句话。


  <img src="
">


  悬笔太久,一滴墨落在纸上,皇帝只好弃了重取一张。

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