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沃的偏心皇帝的磨刀霍霍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【畅读更新加载慢,有广告,章节不完整,请退出畅读后阅读!】


  <img src="
">


  <img src="
">


  正时海棠繁盛未雪时节,云霞般灿漫,连着春光都跟着烟艳起来。


  但姜沃闭一闭眼,眼前浮现的却是‘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’的秋日盛景。[1]


  <img src="
">


  <img src="
">


  杜易简还在说些什么,姜沃已经走神到滕王阁上去了。


  说来,后世是《滕王阁序》带动了滕王阁的名气。


  可此时,还是滕王阁,或者说滕王本人名声大。


  滕王李元婴,高祖李渊的幼子,年纪小辈分大,是当今的叔王。先帝贞观十三年间,封滕王,赴任山东滕县,广起楼阁。


  如此说来,滕县才是第一所滕王阁。


  只是滕王性劣,在滕县干出‘驱赶百姓为乐’‘专挑农忙时出去践踏农田打猎’‘拿弹弓打伤人’‘把人埋在雪地里’等种种恶行来,就被先帝贬到苏州做刺史去了??


  滕王这一世,多有贬迁,就开始了去哪儿把滕王阁建在哪儿的一生。


  到了当今登基,滕王依旧不改本色。


  皇帝下书把滕王的恶行数了一遍,然后非常痛心疾首道:“朕因与王叔是骨肉至亲,不忍心治罪于国法,王叔好自为之。”


  皇帝这封诏书到了吏部,姜沃就知道:啊,陛下这是小黑莲花的性情又犯了。


  皇帝边‘伤心’说着‘骨肉至亲,不能致于王法’,边干脆利落把滕王的邑户及亲事帐给削了??


  姜沃去岁刚经手了贬滕王至洪州之事。


  当时她还在心里算呢,洪州即南昌。


  滕王再起楼阁的话,便是后世最出名的一座滕王阁了吧。


  <img src="
">


  虽然皇帝又是下圣旨斥责,又是削他的食邑,但滕王不在乎:他可是皇帝亲叔叔,只要不谋反,皇帝也不能打死他不是?


  既然皇帝没收他的食邑,滕王就决定‘自力更生’。


  于是在当地认真敛财起来,继续建他的滕王阁。


  <img src="
">


  <img src="
">


  她便低头细看王勃六岁时的文章??


  文采天赋,实在是锥处囊中,掩都掩不住的才气纵横。


  这字想来也是他自己写的,已然初见字体架构,但笔触尚稚。


  见此笔墨,姜沃忽又想起一事:她如今已经攒了许多大唐珍贵原版手稿,从帝王将相到神医名士皆有。


  她在姜宅中有一间单独的屋子装这些手稿。


  <img src="
">


  特意嘱咐过人,永不许带灯烛明火进去。


  现在,那屋中的几架条案,都摆的满满当当了。


  她还未系统整理过。


  姜沃低头看着眼前手稿??是不是已经到时候,该建个有索引有条理的个人收藏博物馆了?


  也好留待后来人。


  她思绪飞到博物馆的过程中,杜易简正亲引着好友之子,挨个见过宴上的几位随驾朝臣、国子监学子与并州当地的官员与出名些的文人。


  两位年过七旬的并州大儒,被宴席主家与在场诸人推坐首席。


  其余在场人,论官职算,除并州大都督府的长史是从三品外,再次便是姜沃的正四品上吏部侍郎。


  于是杜易简很快带着王勃来至姜沃案前。


  姜沃目光落在眼前七岁童子面容上。


  他正在按长辈指点过的,一丝不苟见礼:“末近后学见过姜侍郎。”


  杜伯父已然告诉过他,这位吏部侍郎年纪轻轻就做过考官之一,将来他若是要贡举,少不得要再与她会面的。


  此番他能至此,也是杜伯父听闻圣驾欲驾临并州的消息后,特意第一时间派人去齐州送信,父亲又立刻为他打点行装,让兄长紧赶慢赶把他送来的。


  王勃少年早慧,知这是父亲和杜伯父在为他将来铺路,希望他能扬名,将来能够仕途通达。


  为自己,更为家族。


  身上背负着长辈们绝大的期许,七岁的孩童不免紧张,生怕行差踏错,倒是让长辈们失望。


  行礼很规矩到位,却有些板正。


  姜沃已然历经世情多年,对眼前孩童的想法,一望即知。


  此时,她眼前便不再是将来会做出《滕王阁序》的出众才子,只是个心理压力很大的孩子。


  姜沃扶起眼前作揖孩童的胳膊。


  又从案上拿起一枚红润可口的杏子递给他。


  王勃一怔,连忙伸出双手去接。


  杏子落于掌心。


  他抬眼,见眼前姜侍郎,神如烟云难以琢磨,对他温声勉励道:“少时聪察岐嶷,更当砥砺心性。”


  姜沃此言,全然发乎内心:王勃一世宦途飘零,多半是自身性情的缘故。


  有的人,天生会作诗,但不会做官。


  这是两种决然不同的天赋。


  姜沃出此言,旁边杜易简顿生惊喜。


  姜侍郎今日到此,几乎未发一言。


  杜易简也能理解??


  相人这件事,本就要慎重,一般以‘相人’出名的大儒名士,都是轻易不肯开尊口的。


  何况姜侍郎身担‘袁仙师之徒’与‘吏部侍郎’两重身份,自然更慎重以评人。


  可她方才,居然明明白白开口夸了聪察岐嶷。


  不光杜易简,宴上众人都看了过来。


  其中就有一位大儒道:“这位王家子,可是之前杜长史盛赞的‘王家之宝树’?”


  此话一出,杜易简略微有点尴尬。


  这确实是他之前盛赞好友之子王勃的话。


  如今在此宴上被人说出来,似乎……是有些夸的太过了。


  所谓‘宝树’的典故,是出自东晋谢家。


  谢安谢太傅问诸子侄:“子弟亦何预人事,而正欲使其佳?”,谢玄回答:“譬如芝兰玉树,欲使其生于庭阶耳”。[2]


  以七岁之子,比东晋谢玄,在许多人看来,自然是大为过誉。


  这位并州大儒点出此事,自是觉得杜易简捧人太过分了。


  倒是姜沃,听闻‘宝树’二字,心中一动:所以《滕王阁序》里那句‘非谢家之宝树,接孟氏之芳邻’,莫非缘故在此。


  其实,只《滕王阁序》一文传于千古,王勃又何尝不是‘王氏之宝树’。


  姜沃如此想,便如此说了:“此子之才,将来亦是留于文史的‘宝树’。”


  杜易简方才微微的尴尬,立刻化作了满满的喜悦。


  将来!


  袁仙师当年就说过,他的姨兄岑文本,将来能拜相,果然应验。


  数十年后,他的高足又如此预言好友之子,必是准的!


  姜沃言毕,春日宴一刹安静如许。


  虽是有人不信(比如方才的大儒),但却没人反驳。


  又见这位神如闲云野鹤的姜侍郎举杯道:“在座诸位,将来名垂竹帛,留于文史的又何止一人。”


  此话一出,宴席氛围立刻又是一变。


  姜沃已然不太在意旁人的看法。


  只是自顾自饮了一杯。


  其余人见此,甭管心里怎么想,也都赶紧举杯陪饮了一杯。


  其中尤以李敬业为甚??


  他特别像那种上课时候爱接老师话的男孩子,立刻举杯捧场:“借姜侍郎仙言,只盼来日我等都能名留史书。”


  简直是‘活泼开朗大男孩’。


  姜沃:……感觉李大将军的基因,在长孙身上变异的好厉害。


  她忽略掉李敬业。


  搁下酒杯,再次望向眼前因方才之言而拜谢的孩童,观量片刻。


  观量的时间略久,以至于杜易简都有点不安。


  他刚要发问,就听姜侍郎问道:“杜长史身上有无铜钱?”


  杜易简连忙取出几枚。


  其实早些年,姜沃都是随身带着卦盘的,还是入了吏部后,才将卦盘收起轻易不用,平时起卦只用铜钱和骰子。


  于现在的她而言,铜钱也够了。


  她要卜一卜此世界线王勃的命数。


  是否还是二十几岁就落水而亡的命数,又是否是死劫不可更改。


  因是‘荐才宴’,案上除了酒馔,皆备有纸笔。


  姜沃就推一推面前的纸笔,对王勃颔首道;“将你的生辰八字写下来。”


  孩童一怔,忍不住回头去看杜伯父。


  杜易简则看眼前姜侍郎。


  只见姜侍郎指尖转着一枚铜钱,眼瞳虽清澈如水却又幽深如潭,开口道:“我观此子面相,弱冠后有一命劫。想为之一卜。”


  杜易简连番致谢,又连忙命王勃写下自己生辰八字。


  姜沃掷出铜钱。


  片刻后,观卦象而心略安。


  大约是此世许多事已然不同,并非不可破的死劫。


  她取过纸张。


  王勃则又重新蘸墨,恭敬将笔递上。


  姜沃写就一句话,折起,递给王勃,又道:“待你弱冠之年,当往长安。我会再为你卜一卦。”


  杜易简带着王勃连番拜谢。


  春日宴至此,已然盛景之极。


  **


  宴席散后,杜易简送诸位朝臣出门。


  李敬业和骆宾王都在姜沃身后随行。


  骆宾王就听旁边李敬业羡慕小声嘀咕:“今日别的也罢了,姜侍郎居然起卦了。当年祖父也曾寻姜侍郎卜过家族事??据说我们家族也有一劫。”


  骆宾王:?


  李敬业的小声嘀咕,也没有多小声,姜沃也听到了半句,心道:嗯,劫数开口说话了。


  姜沃回首看了两人一眼。


  李敬业不说话了。


  不知怎的,大概是这位姜侍郎跟祖父熟悉的缘故吧,每回她那双眼睛看向自己,李敬业总有点不安。


  倒是骆宾王,上前一步拱手,有些好奇问道,不敢请动起卦,但不知若只观面相,他有没有什么劫数呢。


  姜沃指了李敬业,淡然道:“这就是你命中劫数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