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定公主从一盏灯到光明照耀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【畅读更新加载慢,有广告,章节不完整,请退出畅读后阅读!】


  <img src="
">


  <img src="
">


  <img src="
">


  因负责运送的小吏道此物是从长安送来洛阳城的,姜沃起初还以为是王神玉或是文成等人送的。


  等真正看到这只木箱,看到箱体外面贴着,从南到北数个驿站的红纸加急签子,姜沃立时反应过来:应当是师父!


  果然,在她暴力拆锁打开箱子后,迎面看到的第一张字条,便是李淳风熟悉的字迹。


  <img src="
">


  <img src="
">


  <img src="
">


  <img src="
">


  姜沃拿开字条,就见箱子里塞满了麻布,想来是师父怕一路颠簸磕坏了里面的东西。


  <img src="
">


  看到了熟悉的,却未想此世在长安能看到的??


  椰子。


  不,姜沃拿在手里才发现,准确来说,是椰壳做成的椰雕。


  *


  大唐时就有椰子,甚至连名都跟现代一致,就叫椰子??姜沃知道此事,还是因为振州(三亚)作为贬官地之一,曾经有流放过去的朝臣写过一首《题椰子树》,描述了椰肉的甘美和椰汁的清甜。


  那首诗当时就给姜沃看饿了。


  因而后来,得知皇帝把侍中韩瑗贬到振州去做刺史后,姜沃是有那么一点羡慕的。


  毕竟此世若非亲至振州、爱州等地,她应该是喝不上鲜椰子汁了。


  不过……


  姜沃拿起椰雕:此世能见到椰壳,这也很好。


  李淳风给她送回了四五个椰雕。


  有镂空的透雕,里面已经打好了铜制的小烛台,往里放一根蜡烛后,夜里就是一盏小椰壳灯。


  可以给安安屋里放一个。


  姜沃又拿起下一个,这个就不是透雕,而是浮雕。


  在棕色的干椰壳表面,刻出一幅画似的图案。


  刻的是航行在大海风浪中的船。


  只是这个浮雕椰壳并不是很精致,看起来倒像是新手刻的。


  果然,姜沃找到了落款。


  是她送上船,跟师父一起去爱州的,从前女亲卫长吴英亲手刻的。


  *


  姜沃一一看下去,除了椰雕,还有爱州当地特产的沉香、牛角梳、彩贝等玩器,师父甚至还给她装了一小瓶沙子??金色的细沙,让姜沃在这个夏日,想起阳光沙滩椰树。


  最下面,便是七封信。


  姜沃见师父的信共有五封,而且是按时间顺序排好的,她就先放到一边,准备最后一口气读完。


  先拿起另外两封。


  一封来自于吴英,另一封来自于从前跟随媚娘的宫女嘉禾。


  姜沃就把嘉禾这封也收好,准备一会儿送去贞观殿给媚娘。


  她打开了吴英的书信。


  信很长。


  开头先问过她的安好,又将一路的行程大致写明。


  之后才是家常话:


  “去岁侍郎带我踏上这艘船。”


  “这一路航行,我亲手丈量了这艘二十多丈长的宝船,也一间一间数过了船上的数百间屋舍。”


  “这艘船上单操驾船工就有上百人。甚至还有人在上面开圃种菜蔬。”


  “我原觉得世上没有比这更大的宝船了。”


  “可等我跟着李仙师一路出海,在这艘船停靠吉州港口之时,却又见到了朝廷最新督造的战船弘舸。”


  “我才知道,世上总有更大的船。”


  “就像我原来以为,不会有比掖庭和皇城更大的地方了。现在却见到了大海。”


  “姜侍郎。吉州港口一年能造数百艘战船。我就站在岸边看啊,看战船高巍首尾相连,却怎么也看不到头??听港口上的老船工道,这战船能够绵延数十里大海。”


  “我就想起您曾经讲给我听,当年先帝征高句丽,水陆两军并进。”


  “应当就是这样的海船,挂着大唐的军旗,浩浩荡荡开出海面吧。”


  姜沃不由闭了闭眼。


  从吴英的描述中,也能想到战船齐出,云帆辽海连樯挟橹的景象。


  也感受到,吴英对于海洋和船只,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
  果然,吴英下面写道:“我已经开始跟着老船工学着怎样驾驭船只了。”


  “侍郎,不,您从前说过,我可以叫您一声姜师。”但之前在长安,吴英从来守着亲卫的身份,未曾唤过。


  “姜师,我有时候想,有生之年,我或许也能操驾一回战船呢。”


  “又及,椰壳乃亲手所雕。雕坏数十方有一可入目者。”


  “吴英拜上。”


  姜沃欣而含笑。


  她知道为何吴英会雕一个‘风浪中海船’的椰壳送她了。


  是份奇特的拜师礼啊。


  *


  姜沃又一一看过师父的信件。


  终于,在拿起最后一封书信时,摸到了里面除了信纸,还另有几支条状物。


  姜沃猜到是什么了。


  她打开信封,小心地倒过来。


  几支晒干了的金黄色稻穗,落在她掌心。


  比起她曾在司农寺见过的水稻。


  这几支稻穗,穗长而无芒。


  占城稻。


  稻穗已经晒干了,在掌心轻飘飘的,若无物。


  然姜沃却觉得,托着的是重若千钧之物。


  **


  贞观殿。


  姜沃到的时候,帝后正在看李淳风的奏疏。


  这封奏疏也是到了长安,才转到洛阳宫。


  皇帝神色很喜悦。


  见了她笑道:“姜卿也知此佳讯了?”


  皇帝看上去气色好多了,姜沃也看的心下稍宽。


  无论从多年君臣情分,还是作为曾经的病人来说,她都不愿见人被病症如此折磨。


  皇帝的风疾,与先帝的病症一般,最怕夏日。


  而且……最初发作的年纪,也与先帝仿佛。


  今岁在整理贞观元年‘裁官事’时,姜沃也接触到许多贞观元年的先帝朱批与诏令。


  之前秦王府时如何,不可得知。


  但就在贞观元年,先帝已然下过欲修整行宫的诏令,其中便道:“朕有气疾,暑辄顿剧。”[1]


  以贞观元年的百废待兴,国库空虚,二凤皇帝依旧想要修行宫避暑,可见此病症实苦于夏日。


  而那时……先帝也还不到三十岁。


  正如此时的皇帝。


  姜沃眼见今岁自夏日以来,哪怕头痛目眩没有发作起来,皇帝看起来气色也总不甚好。


  且此症实乃生来所带之病,当年孙思邈诊先帝,也只能配药缓解症候,又屡次嘱咐若是‘忧劳烦结’便会风疾弥时,迁延不愈。


  今日大约是心情好,皇帝的气色看起来好多了。


  在姜沃递上一支稻穗后,皇帝心情更好,连声嘱咐程望山去将随奏疏而来的木匣拿过来。


  李淳风给皇帝进上的是一箱干稻穗。


  姜沃听皇帝道:“待年底回长安后,朕往昭陵祭拜父皇,也将此良种奉上灵前。”


  晒干的稻穗和麦穗,都能放很久。


  姜沃记得原先见过有人以干稻穗插瓶,比起花卉来另有意趣。


  她提起后,媚娘就从多宝阁上拿下一只润白玉瓶。


  皇帝亲手挑选出一支他觉得最好看的干稻穗,插在白玉瓶中。


  之后道:“朕知育种事,并非一两年之功。”


  “朕已然下诏,厚赏此番随行爱州的司农寺‘育种计史’和田农的家眷。”


  皇帝伸手轻轻拨了拨垂头的稻穗:“到时候,他们每育出一种,朕便往里插一支新的稻穗。”


  他抬头笑道:“媚娘,你可得把这个玉瓶给朕留好了。”


  媚娘莞尔:“好。”


  *


  待尚药局的御奉亲来送药,姜沃就告退,让皇帝服药安歇。


  门口的宫女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