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4、该回京了曜初姨母留下的礼物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【畅读更新加载慢,有广告,章节不完整,请退出畅读后阅读!】

    


    皇帝拿过曜初递上来的一份奏疏,才打开一看,不由就抬头对媚娘道:"朕每回见曜初奏疏,也不免想起姜卿之密奏。"

    皇帝还记得,凡不经过三省六部,直达御前的密奏,姜卿都是简明扼要,文字少,多为表格数据。

    就像曾经吏部改革前,姜沃把吏部在册的一万多名文武官员,根据京中与天下各州;散官与实缺官;五品以上与五品以下官员;

    科举入仕与荫封入仕......按照不同标准,做了十数个表格。

    此时见到女儿之奏,皇帝自不免想起当年。

    


    曜初笑道:"小时候住在姨母家里,还曾用刻花尺帮姨母打过格子。或许父皇当年看得格子,就有女儿描的。"

    皇帝难免感慨:那时候曜初被姜卿抱走的时候才满月,如今已然是能为他们分忧的真正的大唐公主了。

    


    将从贞观年间起,直到今岁剡纸的朝廷征买价,都列了出来,并且还画成了一道上升的曲线。

    此外,还将朝廷年度正式公文剡纸与寻常麻纸、诏书特质的黄纸等纸张的用量也都列了出来。

    


    曜初近来与辛侍中打过一番深刻交道后,忽然就明白了,为何姨母当年会把从辛侍中手中赚到几贯钱,当成一件念念不忘开心事。

    皇帝看过奏疏,也觉得是件该着手改的事情了。

    虽然纸看似是小事,但规定多年的公文用纸,除非来自皇命,不然官员们是不敢随意调换的。哪怕是宰相,深知积弊,也只能在限制用量方面想想办法。

    曜初道:"姨母是去过剡溪的。"姜沃在纸上上心,自然去看过官方指定公文用纸的产出地。

    "姨母给我写了信,叹道若再下去几十年,只怕就不只是剡纸价昂,而是滕将砍绝。恐后世剡溪不复生藤矣"

    "只是当时没有制出能够替代的纸,便没有回禀父皇母后。"

    皇帝听了这话凝神道:"曜初的意思是,现在制出来了?"

    


    


    姜沃放下手里的剡纸:"也不知出版署有无做出竹纸和构皮纸。"

    在去过剡溪后,姜沃就随信寄给曜初两种后世明清官方纸张的制纸法。

    皆是出自明代《天工开物》,一为竹纸,一为构皮纸(?纸)。

    尤其是竹纸,到了明清后,产出于夹江(四川夹江县)的夹江竹纸,直接被钦定为科举专用'贡纸'。

    说来也巧,据记载,夹江造纸还正是起自唐,后来完善于宋明,至明末时,夹江竹纸的手工造纸每一步技术已近乎完美,哪怕到了现代,如不用机器,也没什么可改进的。

    而现在,姜沃又把它从明末的书中,扒拉出来,放到这个时间线的大唐。

    其实夹江竹纸为保障质量,造法依旧繁复精细。总共七十多道流程,从最开始处理竹子到最后做成一张纸,需要大约两三个月的功夫。

    但竹纸跟构皮纸,比如今用的剡纸,都胜在一个最关键的地方:原材料易得!

    蜀地漫山遍野的竹子,绝对比剡溪一地的古藤多而且多。

    而构皮纸的原材料构树,生长很迅速,而且果子清甜好吃,叶子能够入药,树皮被扒掉专门做纸张后,剩下的木头还是很优质的柴火......姜沃觉得,这种树就像是动物里的猪猪,对人类来说全身上下都是宝(当然,对树和猪自己来说,就比较惨了)。

    上好的构皮纸,鲜□□细,不易破损,也是明代官方乃奏本所用之纸。

    "也不知帝后会选哪一种纸,作为日后的官方用纸。"

    


    曜初像方才给父母递樱桃酪一样,递上两种纸。

    "父皇母后瞧瞧,竹纸和构皮纸更喜欢哪一种。"

    这两种纸在唐之前,也并非没有,譬如晋代就有'逍遥竹素'之语,可见已然有竹纸。

    只是制作技术很不稳定,质量有些不够格成为官方用纸。

    但现在又不同了,技术是跨越时空经过检验的稳定。

    曜初拿了笔墨过来,将两支笔皆是蘸墨后,分别递给父母。

    帝后起笔,皆是随手在纸上写了个"敕"字。

    


    这是帝王最常写的字之一。

    而媚娘下意识写完后,略顿笔,又若无其事加了几个字,变成了'帝有敕令'。

    皇帝倒未留意对面人写了些什么,他只是研究了一下两张纸写过字后的状态。

    "朕倒是觉得竹纸更好一些。侵润保墨,浓淡墨痕皆宜。"

    "媚娘觉得呢?"

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