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2、战起女将授官事上报纸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【畅读更新加载慢,有广告,章节不完整,请退出畅读后阅读!】

    


    安定公主府内,李慎修将手上报纸的终稿又看了一遍,尤其是那两条关于辽东战事后,女将立功授官以及受勋的条事。

    


    正看着,余光便从敞开的窗口见院中来人,是披着大氅的安定公主入内。

    李慎修忙搁下手中的终稿,起身出门迎接。

    曜初见她穿着,不免道:"顺顺,你穿的也太少了。"

    哪怕现在已经有了大名,但过去几年下来,曜初叫习惯了眼前姑娘的小名儿,私下无人之时,依旧如此称呼。

    


    当年姜沃初见的不到十岁的小姑娘,而今也到了将笄之年,已经取了正式的名字。

    不过顺顺姑娘起大名,倒不是为了女子及笄礼,而是因为要入安定公主幕府为正式的公主府官员,那自然还是要有个大名的。

    英国公孝服之后,李敬业夫妻一起回到了辽东,但把儿女们都留在了京中。

    一来这是守边境将领留家人于两京的旧例,二来,用李敬业跑来跟姜沃说的话就是:"京中除了有二叔在英国公府内照料,在外这不还有姜相吗!"

    姜沃:......培根真是好拿自己不当外人啊。

    虽说看在英国公份上,也因她本身就很喜欢宁拂英母女,肯定会照顾。

    但正常流程不应该是,她跟李敬业道"我在京中会多加照拂,你放心",然后李敬业感谢一番。

    结果李敬业说的全是她的词儿:"姜相一定会好生照拂他们,我再放心不过了。"

    于是姜沃也就改说他的台词:"哦,那就多谢你的信任。"

    李培根还点头笑道:"姜相也太见外了。"

    


    她放弃跟培根继续按照正常人的方式交流,准备端茶送客。李敬业却不准备走,还跟姜沃讨论起了女儿名字的问题。

    "我是从《诗经》里找的名字。"李敬业扒拉了好几天:"因我们一家子都是武将出身,我就从《武》诗中寻了一句--但顺顺的书读的也不错,所以我就选了这句'允文文王,克开厥后'。"*

    


    姜沃:怎么说呢,李敬业也是费心了,找的也不是不好,但'允文'这个名字,总让她联想起某个盛年失踪的皇帝。

    李敬业见她微有沉吟,索性就道:"要不姜相给起一个吧。"祖父临去前,嘱咐过他若大事不协或不定,当请教姜相。

    女儿名字这种一辈子的事情,当然算是大事啊。

    


    她知道李敬业虽在国子监多年,然就跟高中生一样,一出校门三月知识忘掉一大半。

    于是主动跟他解释道:"《尚书》中道:慎厥身修思永。"孔传则写的更明白一点:"慎修,思为长久之道。"*

    英国公放心不下之事,并不是府上能否延续荣华富贵,而是能否平安长久。

    李敬业念了两遍,也点头道:"好!"然后还带点苦恼之色跟姜沃道:"不知姜相还记得吗?你卦过我们府上将来会有劫数的。顺顺起这个大名,也好压一压。"

    


    劫数就坐在对面叭叭叭,这谁能忘记啊?

    


    而李慎修进入安定公主幕府后,是做兵曹参事:掌公主幕府内亲卫(无论男女)簿书、考课等事。按职官制为正七品。

    李敬业起初听到女儿这个官位的时候,还道:"不错,我十几岁的时候还在国子监读书没官位呢。"

    不过各亲王府、公主邑司的官员,都不属于京官序列,所以李敬业又跟女儿炫耀道:"但你爹我啊开始做官时,可是考中的京官啊!"

    宁拂英在旁:.....为什么跟孩子比了起来啊。

    于是宁拂英在旁轻描淡写提起了李敬业的宿敌:"程务挺已经是兵部侍郎了。"

    李敬业笑容戛然而止。

    但笑容不会消失,只会转移,就来到了李慎修脸上。

    而此时,李慎修想起爹娘离京前这些事,这回的笑容里就不免掺杂了些思念之意。

    不过,比起年底,她听说辽东新罗叛乱后的担忧已经好多了。

    尤其是......她的手指拂过油墨印成的'宁拂英'三个字,后面还跟着受勋'轻车都尉'。

    不过勋官是按照战功,只授官不管事。

    于是比起这个赏赐等同'从四品'的勋官,李慎修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